<ins id="pj6uq"><video id="pj6uq"><optgroup id="pj6uq"></optgroup></video></ins>
        <code id="pj6uq"><acronym id="pj6uq"></acronym></code>

        <menuitem id="pj6uq"><video id="pj6uq"></video></menuitem>
          <sup id="pj6uq"></sup>

          <ins id="pj6uq"><video id="pj6uq"><optgroup id="pj6uq"></optgroup></video></ins>

          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馳向未來趨勢論壇1】隨電動車逐漸普及 售後市場將是新藍海

          • 發布日期: 2023/05/09
          • 更新日期: 2023/05/09

          商業周刊 Businessweekly 報導 

          2023年由外貿協會首度同期同地展出的「臺北國際汽機車零配件展(TAIPEI AMPA)」、「臺北國際車用電子展(AUTOTRONICS TAIPEI)」及「臺灣國際智慧移動展(2035 E-Mobility Taiwan)」,於4月15日落幕。在展覽期間舉行的「Drive to the Future 馳向未來」趨勢論壇,邀請多位國內產學專家,從產業創新生態系與低碳永續供應鏈的發展,分享更前瞻的趨勢。
          論壇講者之一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雯隆,從全球汽車產業價值鏈、產業鏈的轉型,分析車聯網(Connected)、自動駕駛(Auto)、共享汽車經濟(Share)及電動(Electric)的「CASE」趨勢,以及臺灣業者應及早布局的市場機會。

          棄油轉電 汽車市場電動化程度攀高

          在各國相繼推動碳中和、禁售燃油車的政策下,全球電動車市場近年維持高速成長。

          「目前全球燃油車正在逐步退出市場!」曾經協助制訂臺灣第一版智慧電動車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並具有多年相關產業經驗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科技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鄭雯隆表示,自2017年至2022年,全球燃油車已經從9千萬輛降至約6千萬輛,而且汽車市場大步邁向電動化,在車上加裝電池,增加電力驅動,藉此達到比較好的減碳、油耗效果。

          根據資誠資料顯示,2022年汽車市場電動化比率達到24.5%,預計2023年燃油車銷售比率將會低於50%。由於全球正在推動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使得企業在客戶、法規、監理機關、銀行的要求下,為了做到更好的ESG,在汰換用車時,指定採購電動車,導致汽車市場電動化的比率愈來愈高,而傳統燃油車比率則是明顯下降。

          因此資誠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樂觀地預期,全球電動車於2023年,將達到1600萬輛規模,而且隨著全球主要車廠陸續在2040年以前,終止生產燃油車,2035年的電動車比重將達90%。

          臺灣業者進軍國際電動車市場,該先往哪些技術、產品領域布局呢?鄭雯隆認為,在電動車逐漸普及下,車輛保有量逐年上升,接下來衍生產業焦點,就是電動車售後市場,非常值得業者關注。

          「在前裝市場上,各廠商過去努力在產業鏈階級做提升,像是Tier 2往Tier 1升級,做AM副廠零件的業者,也想要把自己的商品打入OE原廠零件市場?!灌嶖┞娬{AM市場的售後服務,更加重視車聯網普及、自動駕駛應用,將會是市場新藍海,值得臺灣業者關注、及早布局。

          CASE驅動 服務收入將大幅成長

          在汽車科技中,CASE(車聯網、自動駕駛、共享汽車經濟及電動)的創新趨勢,扮演愈來愈中的角色,而這四大驅動力引導汽車產業加速朝向「聯網化、無人駕駛、智慧出行、電動化」發展。

          鄭雯隆表示,由於各國目前的國家政策推動、法規制訂,各有不同速度,以聯網來講,尚在研究智慧型運輸系統(ITS)、車聯網(V2X)的系統整合,而且時至今日,除了歐盟要求所有新車強制搭載緊急求救系統,具備被動式安全保護之外,是否強制搭載車聯網的規定,仍在研議立法當中。

          至於Level 3、Level 4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技術,則需要時間進行測試驗證。由於法規重視人命安全,優於汽車性能,因此Level 4的安全自動駕駛系統,有可能在2035年之後開始發展,「法規對於駕駛座無人駕駛的情況,還需要較多的時間討論?!灌嶖┞娬{。

          在智慧手機普及,以及地圖、車輛、消費者資訊整合下,使得分時租賃車輛的平臺營運服務出現,創造出新價值,不僅網約車模式提升消費者用車與銜接大眾運輸系統的便利性。

          另外,有鑒於電池、驅動馬達技術,以及充電基礎設施的推展,搭上ESG趨勢下發展電動車,能提升品牌價值,獲得更高利潤,並且在充電服務上,還能創造營收。

          鄭雯隆指出,傳統汽車市場收入以汽車銷售主導,而未來汽車收入則以服務收入成長幅度最大,尤其是智慧出行、車聯網服務是最主要增長點,例如透過叫車(網約車)與拼車業務模式的共享出行,能滲透到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及郊區;充電、訂閱制功能、軟體升級、遠端服務以及在內的新興應用服務,市場產值將超過1500億美元;大數據分析與運用、自動駕駛等應用市場,也將蓄勢待發。

          產業生態系成主流 需要互益共利

          他進一步分析電動車為AM市場帶來的未來影響,針對供應面部分,包括模組化零件更換頻率提高;維修流程簡化、零件價格提高;三電與軟體系統維修升級為新業務;主機廠與售後服務相關服務供應商合作,建立新的服務體系;車聯網普及後,大量行車數據將醞釀龐大商機;主機廠延伸服務價值鏈,加深AM市場比重;零組件企業朝標準化、數位化轉型;更多新玩家加入產業生態系。

          在需求面部分,則出現整合既有大眾運輸系統,使用私人車輛只是行程中的一個選項;共享出行普及,將提高車輛行駛里程;新能源汽車維修保養技能的提升;衍生充電樁建設、充電服務、電池回收、梯次利用、電池材料再生等新業務;政府淨零碳排政策、企業ESG發展要求,以及可選擇車型增多、消費者被教育接受電動車。

          汽車市場競爭模式正在改變,新能源、ICT、智慧出行服務平臺的業者正在透過自身優勢,進入汽車市場搶占灘頭堡,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為例,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使電池產業鏈形成閉環,在上下游垂直整合、合資設廠下,大者恒大的趨勢相當明確;受到車聯網與智能駕駛的趨勢影響,ICT業者亦湧入汽車電子產業鏈,使得汽車與ICT產業邊界模糊化,掀起技術共用、人才流通、併購加速。

          鄭雯隆強調,汽車產業鏈現在加入軟體、硬體、服務進來之後,不單是鏈狀型態,更是一個生態體系的型態,與過往相較,更複雜也需要更多整合,不再是單打獨鬥吃天下的時代,更多需要的是互益共利的發展。


          << Source:商業周刊 Businessweekly >>

          回首頁
          人妻少妇大乳在线放
              <ins id="pj6uq"><video id="pj6uq"><optgroup id="pj6uq"></optgroup></video></ins>
              <code id="pj6uq"><acronym id="pj6uq"></acronym></code>

              <menuitem id="pj6uq"><video id="pj6uq"></video></menuitem>
                <sup id="pj6uq"></sup>

                <ins id="pj6uq"><video id="pj6uq"><optgroup id="pj6uq"></optgroup></video></ins>